2025年 03期
瞬变电磁法大定源装置一维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研究
占文锋;在瞬变电磁法一维反演领域,阻尼最小二乘法(DLS)因算法简单、计算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但初始模型构建难题限制其发展。因此,提出一种改进流程:先借助二分搜索算法拟合全程视电阻率,结合烟圈法反演估算初始模型;再运用G-S逆拉普拉斯一维正演试算,确定初始模型;最终利用DLS对实测数据进行反演。DLS反演结果能有效区分地层,与实际地质吻合度较高,显著提升了DLS在多地层反演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典型故障模式下载人航天器热管理系统的安全控制策略研究
李淼;周凤颖;张琪琪;高文秀;深空环境下,载人航天器热管理系统主要依靠泵驱单相流体回路实现热量收集、转移与排散,其辐射器故障直接影响系统热安全性。针对辐射器工质泄漏、表面蒙尘、表面损伤等典型故障,提出两级递进式安全控制策略,量化故障模式下辐射器散热性能衰减与温控阀流量响应的动态关联特性。研究表明:当辐射器有效散热面积下降30%时,优先实施控温点温度提升策略,可使系统恢复热平衡。该分层控制策略为航天器故障容错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工程实施路径。
羽毛球动作标准化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杨民峰;孙秀娟;深度学习方法在计算机视觉方面成绩优异。为克服传统羽毛球动作评估方式主观性强、效率低以及缺乏精准量化分析等不足,满足运动员对精准、高效训练反馈的需求,设计了羽毛球动作标准化评估系统。系统将深度学习与人体姿态估计技术相结合,采用基于OpenPose框架的人体姿态估计技术,利用人体关键点信息,将羽毛球运动员动作细分为扣球、防御、反手和落网回击,并与标准动作进行比对,对运动员训练动作进行评估打分。实验证明:系统在羽毛球动作评估方面效果良好,运动员可以充分利用该系统规范动作,提高比赛成绩。
基于Wi-Fi模块控制的多功能智能头盔设计与实现
王荣琤;针对安全生产领域的智能化需求,研制了一款基于Wi-Fi模块控制的多功能智能头盔。头盔融合了无线通信技术与嵌入式软硬件技术,并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了无线通信、AI语音控制、照明、影音记录、投影显示和激光定位等功能;不仅支持本地作业的辅助,还能实现与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的远程交互。实际应用表明:该头盔有效解决了传统头盔功能单一、信息滞后、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显著提升了安全生产作业的效率与管理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时空增强扩散模型的VVC参考帧生成算法
孙靖;针对通用视频编码(VVC)在大运动场景下预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空增强扩散模型的参考帧生成算法。在时间维度上,算法引入时序卷积网络捕捉视频帧间的长程依赖信息;在空间维度上,设计了残差混合感知模块,通过将残差网络和不同感受野结合,更好地把握局部细节特征与全局运动趋势,增强模型对复杂运动的时空建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与VVC参考软件VTM13.0相比,在低时延P帧配置下,所提算法的BD-rate分别在Y、U、V分量上平均节省了1.99%、3.94%和2.48%。
强震区穿越断层水工隧道抗震效果研究
梁为进;崔光耀;党双宝;侯文学;为进一步提升高烈度地震区穿越断层隧道的抗震性能,依托某水工隧道工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软件FLAC 3D,研究了C25素混凝土、C35素混凝土和CF25钢纤维混凝土等不同材料的抗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C25素混凝土相比,隧道二衬结构采用C35素混凝土和CF25钢纤维混凝土,竖向抗震效果和最小安全系数都有所提升;C35素混凝土的竖向抗震效果提高了33.784%,最小安全系数提升了32.562%~56.843%;CF25钢纤维混凝土的竖向抗震效果提高了31.194%,最小安全系数提升了31.636%~64.622%。综合考虑隧道竖向应变和最小安全系数指标,衬砌材料采用C35素混凝土,抗震效果最好。
私有5G网络在智慧矿山中的典型应用
牛泽华;程聪;为解决传统采矿业地势偏远、粉尘污染大等现实问题,结合某矿业集团2024年智慧矿山建设案例,分析该矿业集团选择私有5G网络的原因,介绍私有5G网络在无人驾驶、实时监测等6类场景的应用,解析私有5G网络在矿区的部署实施策略。实证数据显示:应用私有5G网络,智慧矿山的通信时延降低到15 ms以下,系统可用性达99.97%。私有5G网络为采矿企业智慧化转型提供了良好借鉴。
办公场所火灾应急疏散能力建设框架研究
赵然;李雷雷;徐守龙;宫伟东;为提升办公场所的火灾应急疏散能力,根据近年来典型火灾事故的调查报告,分析了火灾时影响办公场所应急疏散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应急疏散能力建设框架。办公场所应从应急素质、应急意识、消防设备设施、应急通道、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疏散机制、临时作业安全管控等方面,强化应急疏散能力建设,确保火灾发生后能够快速、有序、安全地疏散人员,最大限度地保障办公场所员工生命安全。
基于工程师学院的现代工匠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张春芝;曾锦翔;黄欢;随着首都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工匠精神的弘扬,职业院校急需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高水平技术技能与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工匠人才。依托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的工程师学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强化双师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等途径,探讨职业院校现代工匠人才的培养路径,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新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郎博;邱亚辉;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新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立足新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要,分析其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构建专业课程数字化体系、打造数字化实训基地群、构建区域职教发展共同体、构建职业教育创新体系等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新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